1. Youre a pal!(选自电影Presumed Innocent)
你真够朋友/你真够哥们!
短评:我看到电影字幕是“你是一个朋友”,这句译文是判断或阐述,而原文是抒情(属于“表达类”言语行为)。可见,好译文要翻译出原文的交际功能。
2. I am ready to pop.(选自电影Liar Liar)
我要爆炸了/我的肚子要裂开了。
短评:这是对“还要吃点吗?”的应答,因此是礼貌拒绝的功能。那么,翻译成“吃不下了”、“再吃就要爆炸了”也算合格。根本不能像字幕那样翻译:“我准备引爆。”
3. I am in the book business.(选自电影Youve Got Mail)
我是做图书生意的/我是书商。
短评:电影字幕是“我在书生意里”,一是汉语不地道,观众不知所云;二是没有翻译出原文的功能:原文是介绍自己的职业,相当于“我是医生/教师”。
4. I owe you my life.(选自电影The Count of Monte Critsto)
我欠你一条命/我这条命是你捡回来的。
短评:电影字幕是“我这条命是你给的”,岂有此理!命乃父母所赐。原文的功能是致谢。因此,若译为“我欠你一大笔人情”或“以后用得着我尽管说”也比 “给”字句好些。
5. She never called me at home.(选自电影Presumed Innocent)
她从不在家给我打电话/她不在家里跟我打电话。
短评:电影字幕说是“她不跟我家打电话”。虽然英语(论坛)语法有一定的模糊性,但是根据剧情应该是“她在家……”。语言交际的推理要以最佳关联为原则。
6. Thats the thing nowadays.(选自电影Liar Liar)
现在就时兴这个/眼下就流行这个。
短评:一女子对男友说及眼前的一件漂亮的时装,这句话虽然模糊但是不能译成字幕上的“现在就是这个东西”。
7. They zig. You zag.(选自电影Fair Game)
他们左,你就右/他们这样,你却那样。
短评:原文如同汉语的拆文解字,把zigzag拆成两个临时造词,表示不一致。不能把原文译为“他们这样‘之’字型,你却那样‘之’字型”。这样观众就云里雾里了。
8. I dont want us to end up enemies.(选自电影Presumed Innocent)
我不希望咱们闹翻/我不希望以互相为敌而告终。
短评:电影字幕的译文是“我不希望干掉敌人”。原文末尾虽然是成语化的简洁,但是根据最佳关联的原则还是可以推理为“闹翻”或“为敌”的译文。
9. Do you mind if I borrow this chair? - Yes, I mind.(选自电影Youve Got Mail)
我借这把椅子坐坐可以吗?——不行的/不行不行。
短评:字幕是“……介意吗”和“……介意”。作为礼貌的套话,do you mind应该译为“好不好/行不行/你愿不愿意……?”当然,电影里女主人公的拒绝是标记性的,是不太礼貌的。
10. I saw something I could never have seen.(选自电影Ghost Ship)
我看见了,真稀奇/我看见了一个前所未见的东西。
短评:原文相当于I saw a strange thing,因此,不能译为“我明白了,原先不明白的”。当然正确的理解是离不开语境(情景和上下文)的。
11. Youre cleverer than you look.(选自电影Brave Heart)
你真聪明,看不出来/没想到你的脑子还很好使。
短评:字幕翻译是“你比你看上去的聪明一些”,我的一些学生也这样译,离钱锺书先生提出的“化境”十万八千里。就是说该译文的汉语不地道。
12. The tea is served, Madam.(选自电影The Princess Diaries)
茶好了,太太/请用茶,夫人。
短评:这是女佣对女主人说的话。电影字幕是“茶水端上来了”,这是宣告或通知,而原文是礼节性交际空白填充(不说话显得不开心不默契),是献茶的邀请(相当于please)。译文不能出现语言功能的误解或错位。
13. Please come here. I beg. In the name of Christ.(选自电影Brave Heart)
请过来吧,求你了,快点吧/过来,过来,过来吧我的小祖宗!
(求你了,过来吧,看在基督的份上!)
短评:原文的末尾是请求或命令的强势语,与基督或基督教没有丝毫关联。再看字幕翻译:“请过来,我求你,以基督的名义。”我国的主流文化是非宗教文化,难怪这样的译文不地道。叫孩子“小/老祖宗”倒可以,《红楼梦》里贾母等人就是这样叫宝玉的。